“六月六,瓦店炒面面,赶庙吃了炒面赶瓦店。羊唢”这句顺口溜,呐唱吸引记者专程到临泉县瓦店镇,大戏赶了一场三伏天最具“膻”味的瓦店乡村庙会,品经久流传的赶庙山羊美食,看对抗激烈的羊唢斗羊比赛,听嘹亮明快的呐唱唢呐演奏,现场感受传统乡村庙会的大戏独特魅力。
瓦店地名从何来
瓦店镇,瓦店旧称瓦店、赶庙瓦店集,羊唢位于临泉县西南部,呐唱距临泉县城约25公里。大戏据乾隆《颍州府志》记载,瓦店集“在西乡一百五十里”。这里的“西乡”,指颍州(今阜阳)城西部,“一百五十里”,是瓦店集与颍州城之间的距离。
延河、谷河从瓦店镇穿境而过,水运通达姜寨、长官、杨桥等地,促进了当地集市贸易发展。因瓦店“客户商贾游货耳”名声在外,成为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逐步发展成农村集市。
“关于瓦店地名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瓦店镇宣传委员李丹说,“其中一个,与砖瓦建材有关。”
据当地老辈人说,古时,瓦店集上有4条街8座庙。如此多的寺庙,建造起来需要很多砖瓦。当地人在延河岸边建起砖瓦窑场,一来距离寺庙建造工地较近,避免了长途运输之苦;二来大批量的砖瓦可通过延河水路运输,成本低,又方便。
除建造寺庙需要砖瓦外,集市上的街道、铺舍建设,也需要大量砖瓦,加上四邻八乡的建房需求,带动了当地烧砖制瓦业发展,涌现出很多砖瓦窑场和经营店铺,成为远近闻名的砖瓦集市,逐渐发展成为瓦店集。
“瓦店地名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临泉县政协文史专员文涛告诉记者,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寨英雄以在此开店为耳目,取山寨首字,命名为“瓦店”。
据文涛介绍,隋炀帝杨广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反隋义军聚集瓦岗寨,为往来汝南、汝阴诸郡的大户舟车提供安全保障。瓦岗军在此安营开店,为过路行人休息吃饭提供方便,为过往商贾马队添加草料,吸引周边百姓聚集于此,日久成集。
瓦岗寨英雄怀念瓦岗寨,称此处为瓦岗店,后简称瓦店。唐代,汝南郡改称蔡州,汝阴郡改称颍州。瓦店是颍州府到蔡州府、沈丘县到新蔡的必经之地,东西、南北两条官道在此交会,舟车辐辏,商贾云集,逐渐兴起了瓦店集。
斗羊比赛“嘭、嘭、嘭”
一大早,记者赶到瓦店时,当地正在举办临泉县第十三届山羊美食文化节暨第二届唢呐文化艺术节。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一下车,一座仿古牌楼映入眼帘,上书“山羊文化广场”。穿过牌楼,一个个摊位鳞次栉比,糖炒板栗、烧烤大串、奶茶饮品、糖果糕点……到处香气扑鼻,让人挪不动步。
“太好玩了,好久没赶过这么热闹的庙会了!”同行的小伙伴兴奋地感叹。记者也被眼前的烟火气和热闹劲儿带动起来,早起的困倦一扫而光。
上午9时,活动盛大开幕,广场上围满了人,舞蹈、唢呐、杂技等节目轮番登场,特色表演精彩连连。其中,最好看的当数斗羊比赛了,场面激烈刺激,观众连声叫好。
上午10时许,万众期待的斗羊大赛开始了。来自临泉及河南新蔡、沈丘等地的斗羊人牵来60多只山羊参赛。斗羊人分别为自己的“爱将”抽签,选取幸运号码牌和出场顺序后,逐对上台竞技。随着斗羊裁判一声令下,两只山羊“精神抖擞”来到舞台中央。
瞧,这些斗羊,个个一副“狠劲”儿,长着粗壮的角,留着“大胡子”,瞪着眼睛。上台后,它们昂首挺胸,“信心”满满。比赛开始,两只斗羊先“打量”对手一番,随即,不约而同后退几步,后蹄立地,前蹄抬起,倾斜着身子,铆足了劲,猛地冲向对方。只听“嘭”地一声,两只斗羊的前额和犄角硬碰硬,撞在了一起!那气势,那声响,充满了力感和斗志。碰撞一次,胜负难分;抵头较劲,退后再斗,“嘭”“嘭”“嘭”……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总有一只斗羊或累瘫在舞台上,或落荒而逃。精彩的对抗、滑稽的场面,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掌声不断。
逛大集品特色美食
“往里走,还能看到瓦店的特色美食呢!”李丹说。
不一会儿,记者一行来到山羊美食文化节主会场。广场南北两侧,摊位统一划定,分布着各色瓦店美食,小吃种类繁多,以“羊”为主:凉羊蹄、羊肉汤、羊肝汤、羊心肺汤……当然,还有烧饼、卤菜、驴肉、锅盔馍等特色美食,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今天,还要评出瓦店镇十大特色美食,给业主颁发证书,以示鼓励。”李丹说。
瓦店山羊独特的养殖方式,使当地羊肉鲜美可口、肥而不腻,深受食客喜爱。烤全羊是瓦店镇特有的美味佳肴,一百多年前就已成为临泉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你看,这烤羊肉,金黄色里冒着油,勾人食欲,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临泉县姜寨镇村民刘廷山一边品尝烤全羊,一边赞叹,“吃起来,烤全羊外焦内酥,外边的肉有嚼劲,像嚼牛肉干一样;里面,肉质细腻鲜嫩,香哩很。”
到瓦店吃烤全羊,许氏烤全羊自然不容错过。作为当地颇具名气的一家饭店,许氏烤全羊目前已传至第六代,烤全羊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我自幼跟随曾祖父、祖父学习烹饪技术,多次到专业厨师学校学习技艺。”今年49岁的许连学是许氏烤全羊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曾专程到内蒙古自治区学习烤全羊技艺,虚心请教当地厨师,学成后加以改进创新,既具内蒙古地道的烤全羊风味,又形成了瓦店许氏烤全羊特色。
“近百年来,我们家族烤全羊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许连学说,“多年下来,形成了选料精、配料细、辅料全、形态美、味道鲜、口感嫩六大特色。”
李丹介绍,目前,瓦店镇主打山羊美食的饭店有20多家,除许氏烤全羊外,还有擅长做羊肉汤、卤羊蹄的趁新羊肉汤馆。
“熬制羊肉汤,一定先别放盐!”趁新羊肉汤馆业主李趁新告诉记者,用地锅柴禾烧的羊肉汤最好,捞出血沫后,佐料下锅,熬制40分钟即成。“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就能食用了。”
记者在趁新羊肉馆看到,食客面前摆着一碗羊肉汤、两个卤羊蹄、两个烧饼,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羊肉、羊杂入口即化,羊肉汤味道鲜美,别具风味。
走在瓦店街上,一股喷香的烧饼味儿顺风飘来,记者瞬间被吸引了——吊炉烧饼,瓦店人称“烧饼馍”。刚出锅的吊炉烧饼,黄澄澄、金灿灿的,香味扑鼻,色香味俱佳,看着就撩人食欲。
“在瓦店街上,最有名的当数老侯烧饼,已经有60多年历史了。”李丹告诉记者,“瓦店集周边的村民都知道他家烧饼好吃,赶集都要带回家几个。”
侯超广今年54岁,从小在父亲侯成章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打烧饼手艺。
“打烧饼是个辛苦活,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干活了,和面、发酵,把五花肉剁成肉泥,再加上芝麻、盐,提前准备好食材、配料,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侯超广说,打烧饼也是个技术活,炉内温度高,必须动作麻利。“贴烧饼坯子,首先要稳,往炉里送坯子时,手不能抖,动作要干脆,一气呵成。两三分钟,外酥里嫩的烧饼就出锅了。”
随着电商业发展,许多在外打拼的瓦店人也能吃到老侯家的吊炉烧饼了。虽然老侯烧饼目前还没开网店,但可以通过微信或托亲戚朋友代买。收到烧饼,加热一下即可食用。
山羊交易兴集市
都说羊的脾气温顺,上了赛场后,为啥恁好斗呢?
针对记者的疑问,瓦店镇养羊大户李汉林解释,“公羊喜斗,是天性,抵角是它们的本能。只要看到对方不是一个羊圈的,遇到对手便抵起来,拉都拉不开。”
李汉林家养了五六百只山羊。此次斗羊大赛,他的“爱将”得了一个三等奖。
“瓦店是临泉县山羊大镇,当地百姓自古就有养殖山羊的传统。”李丹说,由于山羊多是自然放养,吃地上的草、喝河里的水,个个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发亮。因此,各地羊贩子都喜欢到瓦店收羊,逐渐兴起了山羊交易市场。1986年前后,当地山羊市场交易进入旺盛期,吸引河南新蔡、安徽亳州等周边地区的经营大户来此交易。
随着瓦店山羊市场兴起,带动了当地斗羊比赛活动。自2009年以来,瓦店斗羊比赛已举办了13届,成为临泉县的一项品牌民俗活动,不仅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商贸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2013年,“瓦店斗羊”被列入第三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唢呐声声传乡音
“黄铜檀木尊身塑,圆口长脖掌上擎。可道人间今古事,能学百鸟木中鸣。”
在为期5天的庙会上,瓦店镇高楼村黄家唢呐班的十多名学员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每天登台演出,为乡亲们带来一曲曲唢呐节目。
唢呐,被称为“乐器之王”,以抑扬顿挫、喉清韵雅的独特魅力,演绎人间悲欢离合,为民间艺人所追捧。在高楼村1600多名村民中,四分之一的人会吹唢呐,唢呐演艺班达60多个,被称为唢呐村。
“在俺村,几乎每人都能吹上两曲,也不存在唢呐扰民问题。”37岁的黄磊是高楼村黄家唢呐班的第十代传承人,也是临泉唢呐县级非遗传人、安徽皖派唢呐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在黄磊的记忆中,自己是在父亲的唢呐声中长大的。“过去,吹唢呐曾经是谋生的手段。父亲和乡邻凭着一把唢呐、一口碗,外出讨生活,养活了一家人。”黄磊说。
9岁那年,黄磊到县城参加唢呐会演,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他父亲说:“你家孩子乐感这么好,不去系统学习可惜了!”
在老师的牵线下,1997年黄磊被送到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师从中国音乐学院教师侯艳秋,系统学习乐理知识。
这段求学经历,对黄磊来说弥足珍贵。“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开始向真正的音乐人转变。”2002年,黄磊进入广东一家音乐团,做键盘手。期间,他与同村的张丽相恋、结婚。2017年,夫妻俩返乡创业,组建了唢呐班子,对外承接商演活计,事业逐渐发展壮大。
步入黄磊家的小院,唢呐声此起彼伏。小院一侧,几间平房,是黄磊弟子的教室。除节假日商演外,黄磊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和妻子一起辅导孩子们学习唢呐技艺。
“过去,传统唢呐艺人会吹会演,但不会说,更不会教。”黄磊说,相较而言,自己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有能力把唢呐技艺更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吹唢呐。
2018年,随着知名度提升,周边乡亲和外地唢呐艺人慕名而来,把孩子送到黄磊唢呐班拜师学艺,最远的学生来自山东、四川等地。河南驻马店的刘梦雨和刘奥宇,因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被父母送到了黄磊唢呐班。
每天清晨4点,两个孩子就起床练基本功。上午,黄磊给他们讲授乐理知识。遇到文艺演出活动,还带着他们参加,以便实操锻炼。
现在,在黄磊唢呐班长期学习的有40多名学生,还有不少唢呐艺人专门前来请教唢呐技艺。
“村里唢呐班子不少,演一场收入一两千块钱;赶上春节旺季,每场演出能收入五六千块钱。”黄磊告诉记者,“在瓦店镇,唢呐已成为一个产业。一个唢呐班子,一年差不多能接200多场演出;比较出名的,每年能演300场左右。”
“目前,唢呐已成为高楼村的一张名片。”瓦店镇宣传委员李丹说,“吹唢呐、演节目,带动了当地四五百名村民就业增收。”(本报记者 郝思雅 通讯员 杜建龙/文 本报记者 庞诚 颍州晚报记者 王军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