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传承百年民俗,时俱守百俗非发扬非遗文化,进坚成立于2012年的年习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与时俱进,遗课一改每18年只舞一次“洋蛇灯”的堂撒传统习俗,在每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村民表演舞“洋蛇灯”,播传8年来累计受益群众达3万人次。承种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获评合肥市2020年三季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时俱守百俗非
当夜幕降临,进坚数十盏蜡烛在蛇身内点燃,年习伴随蛇身舞动,遗课熠熠生辉,堂撒恍如金龙出海,播传别有意境……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承种大邵“洋蛇灯”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俱守百俗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招募志愿者解决了“洋蛇灯”展演人员不足以及老龄化的问题。通过在志愿者管理、上岗培训、激励机制等环节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将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从耄耋老人到在校学生,都是志愿队伍中的一分子。
每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锦幡开道、锣鼓震天,一条数百米长的洋蛇灯在舞灯志愿者的协作配合下时而高昂仿佛腾空而去,时而低垂恍如下潜入海,这独特的舞蛇表演构成了金蛇狂舞的民间艺术,给当地群众送上一场场文化盛宴。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更是多次荣登央视屏幕,将本土特色文化展现在全国人民群众面前。
为给大邵“洋蛇灯”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该志愿服务队还常态化开展“灯耀春苗”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据了解,洋蛇灯工艺复杂,从蛇珠到蛇头至蛇身及蛇尾,扎制技术均不相同,且难以用现代机器生产所代替。8年来,包公镇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队长邵二勇每个季度都带领队员们到辖区学校开展“洋蛇灯”扎制技术和舞灯技巧非遗传承课,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种子。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